财经 首页 > 财经 > 文章详情页

北斗短报文全天候监测偏远山区地质灾害,保障下游居民生命安全

据自然资源部8月23日例行发布会消息,当前,我国仍处于主汛期,全国多地暴雨、洪涝、台风等灾害仍然高发,地质灾害风险高,依然不能有丝毫放松。

如何对这类地质地灾提前预警,防患于未然?数字化的安全监测手段正在越来越多的被派上用场,通过安装监测传感器,管理人员可以时刻感知灾害易发区的微小动态,一旦发生异常,立刻通过网络接收到报警信息,协助居民快速撤离。

然而,在遭受地质灾害侵袭最为严重的偏远山区,数字化监测手段较为薄弱。那里的地面移动网络往往质量不佳,导致监测信息无法及时传输至平台。

日前,千寻位置正式推出基于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解决方案(以下简称“北斗短报文监测方案”),为偏远山区等无网络区域提供数字化安全监测整体能力。在没有4G/5G地面移动网络的地方,借助北斗三号卫星导航系统的短报文功能,实现7*24小时监测信息传输,保障当地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重点工程建设。

两个月,北斗为西藏芒康传输上万条监测信息

这套北斗短报文监测方案目前率先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的一个县城落地。

西藏昌都芒康县平均海拔3900米,在水源、地形和地貌上容易形成泥石流沟。每年5月至9月降水量集中,一旦引发泥石流灾害,不仅影响下游的施工作业安全,也将为下游民众带来生命与财产损害。

往年,依靠工作人员上山监测灾害,徒步往返就需至少10小时。后来布设数字化监测设备,但山里没网,监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无法传输出去。为解决无网问题,工作人员准备安装网络中继站,然而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上勘探中继站安装位置,就已经困难重重……

“在无网络地区,监测设备就像手握着一台没有信号的手机,即便发现了危险,也无法发送报警信息。”工作人员说。

今年夏天,工作人员坐在电脑前就可以7*24小时地观测当地雨水和泥石流情况的播报。如果监测到的数据超过阈值,他们就可以立即通过手机短信接到预警信息,迅速通知施工作业人员和下游民众快速撤离。

高效背后,是千寻位置北斗短报文监测方案带来的改变。

该方案利用云端一体、北斗通信的监测设备和物联网平台,以小时报+阈值加报的方式,实现了7*24小时的感知和预警。

每隔一小时,千寻位置北斗短报文数传终端将监测设备采集到的雨量、泥水位、泥石流次声等地质灾害预警信息传输至北斗三号卫星,由卫星发送至北斗短报文民用服务平台,经由该平台的数据接口转接至千寻位置物联网平台,形成雨量等曲线图,同步给工作人员,为其判断是否需转移安置受威胁群众提供科学依据。

自这套方案由中国水利水电第四工程局有限公司设计院测绘中心在西藏自治区芒康县RM工程6月底运行以来,工程通过北斗卫星传输了超过1万条汛期监测信息,成为下游居民与工程施工人员、设备的忠实守卫者。

北斗短报文让汛期监测“无死角”

目前,我国60%以上的偏远地区没有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北斗短报文通信的出现,为无网络地区通信方式提供了有效补充,可以让汛期监测预警“无死角”,将为防灾减灾发挥巨大作用。

短报文通信是北斗系统区别于其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独有的特色服务。北斗三号系统短报文通信服务覆盖全球,单次短报文最大长度达1000汉字。

基于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技术,千寻位置自研了北斗三号短报文数传终端。该终端可实现卫星定位、导航、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通信等功能,同时可扩展4G网络通信功能,实现北斗+公网的双模通信,支持北斗三号民用终端通用数据接口协议,发送频率最高1分钟1次。

除了偏远山区,千寻位置北斗短报文监测方案还可以在水库、大坝、公路铁路等监测场景中应用,保证其在地面通讯设施受极端天气破坏的情况下,仍能向外界顺畅同步监测信息,为防灾减灾工作注入时空智能能力,构筑稳固的安全屏障。

(图说)海拔4000米左右,无移动网络。千寻位置每小时将泥水位计的监测数据以北斗短报文的方式传输至物联网平台。

客户端推荐下载

返回网站首页